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
第232章 额滴天,狄相公回来了 (第1/2页)
天气渐冷,汴京城也没有了夏日秋末的温热。 出征,人不多,吴睿与麾下千余士卒,杨得忠雷达等皇城司二百来人,一个皇宫内的小太监,一个跛脚独臂的老汉。 没什么特别的仪式,一切从简从快,倒是从京畿禁军里凑出了两千多匹马。 一同出征的还有前宰相、现任京兆知府梁适。 梁适不会骑马,或者说不能长时间骑马,所以只能坐车。 出发不久,梁适便落后了脚步,狄咏也不准备随他慢慢走,因为狄咏要去的地方远比长安要远很多。 所以狄咏只在出城之后与梁适说了一番话语:“梁相公,此去京兆府,别无所求,但请筹措粮草,能筹措多少就筹措多少,往延安府运!” 梁适看起来心情有些不好,也能理解,宰相成了知府,自然心情好不起来,皇帝赵祯还是仁厚的,特地给梁适封了一个检校太师,算是对梁适辛辛苦苦工作的肯定,这叫什么呢? 这叫做官居一品,大宋朝,官居一品基本就代表退休了,等于荣誉称号,太师就是称号,没有人真能在宰相位置上获得这种称号,国公之类也是如此。 检校,就是散官名,正儿八经的意思就是检查校对,对朝廷大小事有监察之类的责任。 也许是皇帝赵祯对他辞官的态度有点让人伤心,这种伤心,与后宫妃子失宠异曲同工。辛辛苦苦几十年,我要退休了,皇帝虽然象征性的挽留了一下,却也不见任何真诚真心。 这种感觉,打击到了梁适,其中还有一种不被信任不被认可的挫败感。m.zwWX.ORg 这叫梁适如何能心情好? 回答狄咏的话语也是口气有些差:“你自去,老夫便是把关中与长安翻个底朝天也不会让你饿肚子……” 狄咏笑了笑,还安慰梁适:“再回汴京,梁相公必是名利双收,陛下届时,定然对梁相公信任有加!” 梁适点点头:“希望如此吧……” 狄咏也不多言,打马就走,道路很熟悉,前不久刚走这条路杀了人。 上次急切,这次也急。 党项人正在调兵遣将,陈兵神勇军司,虽然还要等一等宋的反应,希望可以不战而屈宋之兵,却也不会真的多等。 人还没到,狄咏的军务就已经开始了,不断派出令兵,陕西安抚使的大印盖在文书之上,各州各府,多少人马,什么时间赶到延州府集结。 违令者,斩! 这些人马调动的具体细节,比如什么州府什么人数,禁军多少厢军多少,多长时间到。这都是狄青告诉狄咏的,这一切,狄青都烂熟于心。 这若是真让狄咏来安排,各个州府调拨多少人合适,留多少人合适,哪个州府到延州走几天合适,这些信息,就足以让狄咏焦头烂额。 这就是狄咏胸前那本小册子的意义所在。 战争输赢,都在这些细节里。 带着几匹快马轮换的令兵,早已先一步飞奔而走。 从枢密院里带出来的地图,狄咏是反复翻看,翻了又翻。看这个时代的地图都是一种经验活,虽然这个时代早已有了比例尺这种东西,但依旧过于粗糙。 特别是在各种地图的交接处,更是比例尺都有区别,哪里是哪里,都需要非常多的经验。 吴睿便像一个随军参谋一样,虽然不是在指导狄咏,却也是帮着狄咏不断分析地图上的各种地理地势,道路堡寨。 从河南府进陕西,从陕州北上,一路而去,越走越冷,一路而去,越走越荒。 狄咏知道,这些地方,以往也都是郁郁葱葱,从上古到春秋战国开始,以秦到汉唐,这里本都是中原王朝的中心,是世界上最繁华的地方。 也因为这里是中心,一代一代千年而下的中国人都聚在这里耕耘劳作,关中平原,乃至黄土高原,郁郁葱葱越来越少,黄土成了主要的颜色。 慢慢的,西北这个中原王朝的中心,乃至世界上最繁华的地方,变成了西北贫瘠之地。 贫瘠到什么地步呢?唐朝之末,史书记载,整个长安城,竟然打不出一口甜水井,地下水全变成了卤水,带咸味与腥臭味的“卤水”。 也就是说长安城百多万人口的城市,经过历朝历代千多年,乃至唐朝人口爆发,整个地下水系统都被人类的生活垃圾与污水排放给污染了,井里再也没有了干净的水。 长安,也就慢慢没落了,整个西北也慢慢没落了。 中国的中心,从此变成了东边,从汴京到北京南京,中国的中心再也没有往西边去过了。 黄色的土,是西北的代名词。 黄沙,那就是西北的空气颜色。 寒冷与干燥,是西北的艰苦。 这些东西,给西北人的脸都加上了一层更加黑黄带红的颜色。 便是在西北的道路上行得多日之后,狄咏的嘴唇也开始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