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
解郁情托身白刃,明本心寄爱红尘 (第2/2页)
急,边防军费拖欠日久,连穹北王和柱国都无力弥补亏空。穹北王明正藻和柱国谢子迁先后找到长公主借钱。
长公主又一次拿到了做抵押的两枚虎符,请两军各出士卒,听她号令之后,才能取钱。
昭明十七年十二月三十一日,昏。
这一夜羽都家家欢度新春,达官显贵皆去宫中赴宴。
平北军与镇西军遴选两队精锐士兵,护送长公主鸾驾出府。
长公主的铺子从城北到城南,门口一贯放着沉重的箱子,随时节供给贫民衣食,任人取用。
现在箱子里面堆满了钱袋,众士兵抬起时哗哗作响。
鸾驾撤掉了顶棚,长公主素衣木钗,端坐正中,抱琴而歌:
“人生薪水寻常事,动辄烦君我亦愁。
解用何尝非俊物,不谈未必是清流。
空劳姹女千回数,屡见铜山一夕休。
拟把婆心向天奏,九洲遍设富民侯。”
鸾驾后是牛车,驮着沉重的木箱,长公主边唱,将士们边把木箱里的钱袋扔向路边的民宅。
长公主自顾自弹唱,将士们等着发完别人发自己的那份,动作迅速。
牛车后面还是渐渐排起长队,众人将明日灯会的花灯点起,为长公主照路。
行至城南,长公主的铺子也都逛了一圈,再无余财。
将士们手下只剩了自己的那份,金子却还没到手,无处向都督交差,只好继续跟在公主身后。
长公主对身后聚集的平民百姓笑道:“今日且给大家发压岁钱,还不回家吃年夜饭?”
众人皆笑,但见公主不走,也不肯离去。
长公主笑问:“而今我一贫如洗,再无半个铜板,大家还跟随我,是为了什么呢?”
众人纷纷称赞公主琴艺,又感谢公主往日善举,和将士一起请求护送公主回府。
长公主道:“我死在旦夕,何必回府。诸君自有所爱,良辰美景,怎在此处耽搁?”
又对两队士兵说:“压岁钱已经给了羽都百姓,这些空箱子,你们就带给穹北王和谢柱国吧!”
其时城南围观者众,据说有成千上万人之多。
长公主一言既出,众人既惊又怕。城中百姓多受公主照料,闻言有涕泪而下者。
有人忙问公主何出此言。
长公主笑道:“我年幼有仙缘,服不老药后,受道德教化。太上曰,祸福无门,唯人自召。善恶之报,如影随形。一十七年以来,我时时谨记,多行好事,今善功已成,即日飞升。金钱虽如尘土,但我生来食民脂民膏,万死难报,今馈众人,聊表寸心。”
众人皆目瞪口呆。好事者翘脚探首窥望,长公主不施脂粉,却依旧是刚成年时的青春美貌。
羽都好佛,但长公主一向异于常人,当下就有一大半人信了。
士兵张口结舌。有人斗胆,求教成仙之法。
长公主略一沉吟,道:“仙法不轻传,不过羽都倾城相随,当有此报。”
遂口诵道法,其声朗朗,皆劝善之事。
这时城南人越来越多,路边的酒楼屋顶都坐满了人。
天香楼有一客人,面覆银甲,听说长公主为众人讲长生不老之事,便开了雅间窗户低头望去。
长公主口若悬河,滔滔不绝,目光如电,正正刺进那人眼里。
女儿出了这么大的事情,太后谢曼哪里还坐得住,宫宴未散就匆匆赶来。
太后来时,城南已经容不下这么多人,长公主鸾驾移到了城外水边。
传说其时北风萧萧,荻花瑟瑟,灯火通明,河上映如夕照火烧。
长公主素衣跣足,半跏趺坐于白石桥栏之上,神姿灵秀,翩然若仙。
城内外水泄不通,众人艰难退避,却也挤不出路容太后鸾驾通行。
太后素来高傲,此时也不顾礼仪,跳下车高呼女儿名字,从人群中疾行,欲登桥问询。
长公主微微一笑:“母后既至,我无憾矣。天上人间,斗转星移,沧海桑田只一瞬,母后勿忧,他日再见。”
语毕,含笑而终。
太后抚桥栏而哭,众人皆流涕。
士兵依公主要求,将空箱子带回两军。
满城尽知,这些箱子放在各铺子已有数年,又知长公主登仙之事,好奇之下,纷纷前来察看。
原来箱子虽空,却是纯金打造,外涂厚厚黑漆。
削漆称重后,不多不少,一军三十万。
见者无不叹服长公主神异。
羽都万家,皆挂公主容像祭拜。
长公主升仙之桥,因在羽都南门朱雀门外,故名朱雀桥,今又名升仙桥者是也。
河上歌女,至今犹唱公主遗曲。
这正是:
解郁情托身白刃,明本心寄爱红尘。
有人问,长公主最爱之人究竟是谁,这就是答案了。
唯一全心全意爱长公主的,只有太后谢曼。
而善于铭记、绝不背叛的,则是昭昭青史,滚滚红尘。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